林则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,也是与西方列强展开正面交锋的第一人。林则徐为了顺利开展外交活动,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外事翻译班底,并且翻译了大量西方书籍、报纸以及各类情报。林则徐的外交活动,一方面捍卫了中国主权,捍卫了民族尊严,同时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,对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大的意义。
林则徐,字元抚,福建侯官人,20岁中举人,27岁时中进士,嘉庆十九年,授编修,此后五六年间,先后任撰文官,各级考试官,以及监察御史等职,嘉庆二十五年,任浙江杭嘉湖道,此后二十年间,历任江南、江北以及中南地区省份的司道,后又担任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、湖广总督等。道光十八年,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,前往广东查禁,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,也最为悲壮的外交生涯。
此前,林则徐从未与任何西方国家及西方人打过交道,丝毫不具备任何涉外经验。初到广州之时,林则徐自信满满,觉得自身对于“夷情”洞若观火,了然于胸。但是他很快就发现,他对于真实的世界,尤其是他所要面对的英吉利,实则是一片茫然。林则徐只可以依据一些传闻,加上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,在十分艰难环境下,开始外交事务。
在与西方人接触一段时间后,林则徐很快察觉缺陷,他意识到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帝国,与此前清朝所遭遇过的敌人完全不同,而他对这个庞大的敌人却一无所知,不过他并没有就此胆怯,凭借着丰富的政治经验,林则徐意识到想要战胜对手,就一定要了解对手的一切,因此他在最短时间之内,组织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翻译机构,并且招揽了一大批外事翻译人才,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事翻译事业。
林则徐是近代史上少有的,具有远见与雄见的政治家、思想家,他的政治才能,远超于李鸿章,甚至此后洋务派中的任何一个人。林则徐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验,在面对英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时,也没有丝毫的胆怯,足见他的勇气。而在组建翻译机构这样的一个问题上,又能够准确的看出林则徐的智慧与远见。古人云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”,林则徐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,他想要的是战胜英国,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大清长治久安,这是此后的政治家都没有的雄心壮志。因此,林则徐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势,尤其是在外事翻译上。林则徐深知,他最大的弱势在于语言,如果不克服语言障碍,势必受制于人。林则徐所组建的外事机构,虽然没有正式的名称,但是它在近代外交活动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,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。这个机构之所以没有正式的名称,是因为他是由林则徐私人出资创办的,而且活动较为隐秘,林则徐在自己的日记中、书信中,很少提及这个机构。由于他所聘用的人员在政治背景上十分复杂,因此林则徐采取了一种极为低调的方式来运作这个翻译机构,一种原因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自己卷入不必要的政治漩涡,另一方面保护翻译工作不受干扰。
林则徐的翻译机构,人员流动性较大,因为不是专业的翻译机构,经费紧缺,因此常常会有译员离职。不过,也有一些有爱国心的译者,长期为林则徐工作,从文献记载来看,译员有中国人,也有外国人,以东南亚地区居多,这些人都不是专业的翻译。在这些翻译者中,最为著名的是一名名为梁进德的译员,他是印尼华侨的后代,自幼与英国人裨治文学习英语,且精通汉语,是林则徐翻译班子中的骨干。梁进德是为林则徐上班时间最长的翻译,一直跟随林则徐直到他革职为止。林则徐自从有了这个翻译班子后,他在外交上的行动灵活性更好,逐渐取得了主动。
对于林则徐而言,组建一个翻译机构,已经是实属不易的事情,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译员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。倒不是因为这一些译员不服从管理,而是使用这一些译员可能会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。由于当时清政府并没有一个官方的翻译机构,也没有专业的英语人才,因此林则徐所聘用的译员都来自于民间。在政府和官员的眼中,这些译员都是贩夫走卒之辈,属于“来路不正”,而在普通百姓看来,这些人都是假洋鬼子,因此林则徐使用他们无疑会遭到各种非议和误解,但是林则徐没有更好的选择,他只能够采取一种极为低调的方式处理各种涉及翻译的事务。在翻译问题上,林则徐一直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,他一方面利用这些译员,但是也不受制于这些译员。例如,林则徐曾计划写一份国书传递给英国女王,在草拟好中文文本后,让翻译人员翻译,但为了确认和保证翻译质量,他又找了另一位翻译,将这段译文进行回译,对照是不是真的存在出入。由此可见,林则徐在外事翻译上的审慎态度。
与同时代官员相比,林则徐对外事翻译有超乎寻常的积极,这与林则徐的政治才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。从一开始,林则徐就没有将眼光放在眼前的问题上,而是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英国对清朝的威胁,这是同时代,乃至于此后清政府官员所不具备的眼界。因此,林则徐在挑选译员时,对于译员的语言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他不满足于找几个会说洋话的人,而是要具备完全跨语言障碍的人。因此,林则徐所组建的翻译班子,能够说是当时能力最强的翻译机构。此外,林则徐的慎重态度,让这个机构充分的发挥出积极效应,在较短时间内收集、翻译、整理出版了大量前所未闻的“夷情夷事”。林则徐与其他官员不同,他对于翻译工作可谓是亲力亲为,不仅如此,林则徐还曾花过不少工夫学习外语,不过由于当时他已年过五十,已经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,因此林则徐可能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。但是,他所主持的翻译工作,能够说是近代早期最令人瞩目的。林则徐为了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西方资料可谓是费尽心思,当时的西方与中国没有书籍方面的往来,来往商人很少有大量携带书籍的,而中国与英国商船往来需数月,因此购书极为不便,林则徐将能找到的英文资料都想办法购得,其中不少是英国船员的书信。
林则徐不仅翻译西方出版的书籍,同时还翻译西方人出版的报纸。林则徐为了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西方信息,专门派人收集英国在东南亚一带殖民地所出版的新闻报刊,从中林则徐了解到不少英国的真实情况。此外,为了进一步了解当时世界所通行的国际法,林则徐托人购得了一部由英国法学家托洛尔所编写的《国际法通行条例》,这也是近代第一次翻译西方法学著作活动。林则徐所翻译的书籍,大多数都是能够反映时事的,例如林则徐曾组织翻译了地尔洼牧(Rev.Algernon Thelwall)所撰写的《对华贸易罪过论》,从这本书中,林则徐了解到英国贸易的实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,从而更加坚定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,同时林则徐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意识到的危害,以及英国的贸易阴谋。
林则徐所主持翻译的作品中,最重要的当属《四洲志》,此书是根据英国人慕瑞所著的《世界地理大全》节译而成。这是一本出版于道光十六年的新书,可以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世界的真实情况。林则徐在得到这个译本后,对两个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一个是英国,另一个就是美国。《四洲志》中欧洲部分占五分之三,美国部分占五分之一。林则徐之所以关注美国,是因为他想从美国发展的历史中找到克制英国的办法。虽然,此书中未翻译的部分远超于已翻译部分,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,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。也正是有着强大的班底,林则徐获得了比同时代人更多的西方知识,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林则徐没机会充分的发挥他的政治才干,此后的政治家也没有能够继承或是发扬林则徐的政治眼光。
林则徐的外交活动,可谓是在艰难探索中前行的,他对于外事翻译的重视程度,对于今天的外交以及翻译工作仍旧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,林则徐的外交、外事翻译活动,对于推动近代英语翻译活动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,他所作出的历史功绩,值得后世敬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