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年5月,在戈尔巴乔夫访华前夕,曾指示外交部,他与戈尔巴乔夫会见时“只握手,不拥抱”,这不仅是对外交礼节的一种示意,更是对两国未来关系的定位。尼克松总统在回忆自己首次访华在机场与周总理见面时也说:“当我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时,决心伸出我的手,向他走去。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,一个时代结束了,另一个时代开始了。”据基辛格回忆,当时尼克松为了突出这个“握手”的镜头,还特意要求包括基辛格在内的所有随行人员都留在专机上,等他和周恩来完成这个“历史性的握手”后,才允许他们走下飞机。
在现代商业社会,见面握手是最基本的礼仪,它貌似简单,其实承载着丰富的交际信息,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礼仪细则,能否“正确”地行握手礼呢?
我有一个朋友在某部外事部门工作,一次闲谈中,他告诉了我最近发生在他们部门的一件小事:
有一次,某代表团来华访问,其在华期间的接待工作与活动安排均由我们部门负责。为期一周的访问活动相当顺利,每天都有专人陪同,精心照料代表团成员的饮食起居。在他们即将离华的前一天晚上,接待单位特地准备了一场小型的宴会为代表团饯行,谁知席间,当我们问到代表团团长此行有何感受,对我们的接待是否满意时,对方回答说:“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,在中国的这几天我们都感觉很充实,但是,有一位先生似乎对我有意见,这让我很不开心。”话毕,对方用眼神示意坐在邻桌的一个小伙子。
应该就是这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“对代表团有意见”了,这让我大吃一惊,立刻找他问话,谁知小伙子也吓了一跳,一边矢口否认一边也觉得很委屈。后来,我终于明白,原来打从代表团下飞机开始,每次小伙子与对方握手时,只是“象征性”地轻轻握一下,并且在握手时眼睛还看着另外的地方――就是这一个细节让代表团团长“很不开心”,因为在他看来,这样握手说明对方对自己很不重视,或者很有意见,因此接下来的几天都闷闷不乐,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。其实,小伙子并不是真的对人家有意见,只因刚参加工作不久,不知道在行握手礼时还有这么多学问,再加上其他人也没注意到他的疏忽,因此一错再错,“得罪”了代表团。
幸运的是,在临别前我们得知了这个“无心之失”,后来小伙子非常诚恳地向代表团团长道歉,最终挽回了局面。设若对方就这样满怀怨气地离开,我们又不明就里,非常有可能会影响到日后双方的交往。可见在礼仪问题上的确来不得半点马虎,很多时候,真有可能出现“一招不慎,满盘皆输”的局面。
相信在日常生活中,这位小伙子所犯的错误也是不少人的“通病”――握手时随便应付一下,对其中的学问似懂非懂。希望这一个故事能给你敲个警钟,每次握手时都能正确地行礼如仪。
见面握手时要“该出手时才出手”。传统上,先伸手的一般为长辈、身份较高者、女士、主人等,不过随时代的变化,如今这一原则也可灵活掌握,无论男女长幼都可以先伸手,对方一般都不会拒绝。但有些时候也会出现尴尬的情况,比如对方可能没注意到你伸出去的手,或者根本无意与你握手!在前一种情况下,你只要微笑着收回你的手就可以了,虽然有点尴尬,但这样的一种情况是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碰到的,大可不必放在心上。后一种情况则让人不可原谅,在真实的生活中也十分少见,如果你真的遇到如此无礼的人,收回你的手,把他/她列入你“不值得交往者”的“黑名单”吧。
每个人都会握手,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正确地握手。标准的握手姿势(男女通用)是:双方相向而立,距离约半米,上身微微前倾,右手四指并拢,大拇指伸出,大方地用右手手掌和手指握住对方的手掌。
握手时有很多细节需要留意,上面的故事中提到的就是一例:握手时目光一定要直视对方,面带微笑,神情亲切、友好(一边握手一边看着另外的地方,是不尊重对方的很失礼的行为);握手的维持的时间通常是1-3秒钟,并且要适度用力(随便握一下就松开,或者紧紧握着不放,都会让人觉得尴尬)。
本文摘自《亮出最好的自己――外交官浅谈国际礼仪》,张国斌著,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,定价:39.00元
在当前“两个背景”交织激荡的环境下,“大思政课”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地位,契合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。“大思政课”能否把握好时度效事关复兴大任,事关教育大计。“大思政课”要把握的时度效内涵丰富,相互关联,统一于“大思政课”的具体实践中。【详细】